二、處所與國族

本系列的前一篇文章討論了面對家人不給予認同時,穆斯林背景基督徒需要勸勉的問題。聖經中基甸的故事可作為一個實際例子,他為了完成神的旨意,克服了恐懼與社群的壓力。這也是我們為身處在這世代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盼望與禱告。

本篇文章主題主要在討論在克服不安全感與羞愧上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們需要得著勸勉的問題。本文要分別探討不安全感與羞愧,我們知道兩者並非同義詞。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所面對的環境各有不同,也許差異頗大。若干人只是初信者,其他人則已經有數十年跟隨基督。若干人士在生活與事工上都處於穩定狀態,其他人身為難民則還在世上尋找安全棲身之所。因著穆斯林世界中發生許多戰爭與其不穩定狀態,難民人數不斷攀升。這些穆斯林難民當中有許多人對福音敞開,但在此同時,他們還必須面對個人的龐大不確定與不安全感。雖然本文內容可能尤其對身處移居情境(migration)過渡期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有切身重要性,但主要還是針對一般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為對象。

關於「處所與國族」的不安全感

耶穌行了使拉撒路復活的神蹟,這是祂所行神蹟中最大的其中一個。這個事件的震撼性之大使得猶太宗教領袖們開始視拉撒路為威脅。聖經並未記載這位來自伯大尼的男人有說過任何一句話,然而拉撒路卻見證了耶穌勝過死亡的大能:「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約翰福音12:10-11)。那群宗教領袖們大錯特錯;他們所作所為完全是退步的象徵。耶穌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而他們卻急欲讓拉撒路重回墳墓中。

在這裡問題浮現:「這幫宗教領袖們究竟為何覺得他們需要把拉撒路連同耶穌一起殺了?」毫無疑問他們是因著嫉妒的緣故。就連巡撫彼拉多都知道他們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馬太福音27:18)他們對失去土地與百姓深感不安全感:「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祂,人人都要信祂,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約翰福音11:47-48)

猶太領袖們在此所指的「處所」(和合本譯作『地土』)一般而言被認為是希律蓋的聖殿-他們敬拜的處所。他們的國族(nation,和合本譯作『百姓』)則指的是猶大民族本身。這幫領袖實際上希望可以保留住自己在這個地盤與民族當中的至高地位。假如他們掀起暴動,或者容許人民產生暴動,他們怕羅馬人會用武力加以鎮壓。

這段記載呈現出若干諷刺之處。耶穌來到世間為要提供全人類一個永恆的居所,並且建造祂的教會,就是屬祂的國度,亦即蒙召的國族(nation)-ekklesia(希臘文,意指教會)。然而,宗教領袖們卻將祂視為一個可能會讓他們的國族(nation)與處所被奪去的人。當年度的大祭司該亞法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說了個諷刺意味濃厚的預言,他提到讓一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是更好的事。然而,對這些宗教領袖們而言,他們可能失去的利益實在太多了-這種事情往往造成屬靈的大災難。他們對自己的處所與國族感到沒有安全感,因而喪失了機會,無法敬拜來到世間造訪他們且拯救他們的神。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應用:失去處所與國族

諸多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因著戰亂與社會動蕩而遠離母國。其他人為了尋求國外更好的經濟前景、因著決定跟隨基督而被原本所屬的群體驅離。穆斯林持續成為世界上最常被迫移居的民眾。所有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都離開了伊斯蘭的屬靈居所。對那些還繼續居住在自己國家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以及流浪移居者、難民與移民而言,下列內容適合他們的處境。很多在尋找一個處所與一個國族。

雖說穆斯林所身處的環境差異是令人感到吃驚的大,但穆斯林社群基本上傾向於驅逐或者懲罰叛教者,因為穆罕默德的聖行(sunnah,榜樣)中這麼規定。來自土耳其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席雅.美樂(Ziya Meral)在他所寫的「無家可歸(No Place to Call Home)」一文(文章主題再恰當不過)中這麼觀察道:

「叛教者必須遭受各種形式人權被剝奪的虐待,其中包括與國家有關的代理人或暴徒殺害,犯罪者不需要受到法律制裁;由家人執行榮譽謀殺;拘留、監禁、刑求、維安部隊的生心理恐嚇;剝奪其受到司法與社會服務人員協助的權利;遭受剝奪,無法取得平等就業權利或受教育機會;社會壓力,導致失去房屋與工作;日常生活的歧視與教育、財務與社會活動上受到排斥」,(2008, 6) 1 Meral, Ziya. 2008. No Place to Call Home: Experiences of Apostates from Islam, Failu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w Malden, Surrey, UK: 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穆斯林尋道者深知在跟隨基督的旅程中他們所需遭遇的情況。一方面,他們面對當下不受家人認同的恐懼。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可能備受羞愧與排斥,對未來沒有安全感的狀態。有誰敢跟叛教者(murtadd)結婚呢?有哪個穆斯林願意僱用這種人呢?(我再次強調,許多穆斯林個人甚至很接納與容忍叛教者。然而,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是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所遭遇的典型系統性與環境上的問題。)

因此,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也許得飽受在社群中失去地位的不安全感的窘迫。對一個想要敬拜基督的人來說,伊斯蘭的敬拜處所清真寺無法讓他們達成屬靈成長與滿足的目的。假使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持續長期參加清真寺的禮拜,他/她很可能會感到愧對於主,正如使徒彼得在耶穌被抓當晚的營火前一般。而若他/她克制自己不去參加清真寺的禮拜,周遭社群的人很可能就會開始問他/她問題,特別是如果此人之前都有參加禮拜的習慣。由社群辦的活動,尤其是宗教慶典,原本都看得到此人出現在清真寺中。該名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將無法在那裡找到屬靈的勸勉。聖經上所教導的認罪包括人要離開不高舉基督的敬拜場合。

約翰福音11:48節中所用的「百姓」(nation)一詞希臘原文是ethos,意味著民族或者民眾。世界上不會有人因著接受基督作為救主就失去自己的種族身分。也不會有人因而無法使用母語或者承繼文化。他們的膚色也不因此改變。在約翰福音11章的敘事中提及的法利賽人與祭司長並不怕猶太人民或自己的猶太本色會消失。他們擔心的是羅馬人會摧毀整個民族,如同他們的先祖們在埃及被苦待一樣。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可能感到失去安全感-害怕失去社會地位,不只是在人群中,在民族中也一樣。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就像其他人一樣,他們渴望社會接納他們。這種不安全感可以被理解,好比在社交媒體上以及其他地方被霸凌的青少年一樣。他們會把自己看為格格不入或如同社會棄兒一般,正如那些離開了清真寺在基督裡的初信者一樣。

伊斯蘭與基督教有許多類似的平行行為模式。基督徒典型上認為自己是地方教會的一份子,同樣的他們也是普世教會的一份子,這種歸屬感不需要經過任何官方登記就自動成立。穆斯林則是很典型的隸屬於當地的清真寺,同時也有意識的謹記自己還是全球伊斯蘭社群或稱作「烏瑪」(umma)的一份子。有人這麼稱呼他們:「行動接地氣,卻胸懷全球。」

在基督的「國族」當中找到立足之地

就跟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一樣,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內心充滿掙扎,想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席雅.美樂敏銳的描述這種有家歸不得的困境。穆斯林背景基督徒被趕出清真寺與「烏瑪」之外,而這時候他們卻很可能尚未經歷到教會全然地接納。只要有過一兩次遇見不誠實的或假裝為基督徒的人的壞經驗,基督徒就會謹慎看待那些自稱為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人。另一方面,只要有一兩次被其他基督徒冷漠對待或不信任的壞經驗,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就會發展出被拒絕的心態。根據保羅在羅馬書11:17-24中對橄欖樹和嫁接的樹枝的描述,這可以被認為是「嫁接失敗」。各方都需要極大的洞察力和耐心將新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嫁接到基督的身體中。

有許多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也想在教會中找到自己的服事崗位。他們需要勸勉,就像是剛得救的掃羅得著巴拿巴的勸勉一樣。在某些情況,教會傾向於只派服事職責給那些有特定出身背景的弟兄姐妹,而這是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所沒有的。這也可能會導致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心中更感到沒有安全感。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可以從主耶穌自身的例子上尋求更大的力量。耶穌對自己是誰擁有如此的安全感,以至於祂甚至願意彎下腰來洗門徒的腳:「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約翰福音13:3-4)。我們並未觀察到耶穌曾有過任何的不安全感,雖然跟我們一樣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祂曾暴露在龐大的羞辱與公開辱罵之中。

當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公開進行事工的時候,當時造成很大的喧騰,連祂自己的親人都得想辦法拉住祂。眾人指控耶穌說:「祂癲狂了」(馬太福音3:21)。連耶穌自己都一直被人嘲笑說祂是被鬼附的咧!

耶穌以闊步之姿的態度面對上述這一切。當主在公開場合面對羞辱的時候,祂並沒有感到不安全,反倒卻輕看羞辱(希伯來書12:2)。耶穌所走過的苦路(Via Dolorosa)必須得先經過羞辱的十字路口。而對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來說,耶穌的得勝就是他們得勝的要訣,因他們乃是「在基督裡」。

在駱駝與蠍子的寓言中隱藏可以學習的重點:

一隻駱駝站在湍急的河岸邊。當牠尋找著渡河的好地點時,聽見了一個聲音:「喂,老大哥。」駱駝沒看到其他東西,但是牠又聽到有聲音跟牠說「喂」。於是牠彎下腰並且看到了一隻小蠍子。蠍子問牠說:「老大哥啊,請讓我爬到你背上去,帶我過河吧。」駱駝回答牠說:「不,你可能會咬我。」蠍子咒罵牠:「你這笨蛋,好好想想,如果我咬了你,我們兩個不就都死了嗎?」聽蠍子這麼一說倒有幾分道理,駱駝這時彎下身子讓蠍子爬上自己身上。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直到駱駝走到了河流的最深處。突然間,牠感覺到背上被蠍子狠狠的咬了一口,備感驚恐。這時候牠感覺到毒液流入了自己的血液,雙膝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站立不穩。這時候,驚恐的牠向蠍子大聲喊叫道:「我記得你說過不會咬我的啊,因為這樣子我們兩個都會死啊!」蠍子此時嘆口氣說:「沒錯,但這裡可是中東。在咱們中東世界,都是這樣做事情的。」

希望我們可以善盡自己的義務,可別讓這寓言成為神國的圖像。

歡迎

在新約中,被翻譯成「熱忱款待」一詞的希臘原文philo-xenia,字面上指的是「愛外來的人」。這一詞不止影響到我們在餐桌上的款待,也關係到迎接各方各民、講各國語言的人進入神的國。這種款待帶領穆斯林背景基督徒進入一處永恆的處所,一個全球性的國族-但是他們仍舊隸屬於自己種族的一份子,也尋求將更多人領進神國當中。他們操持不同民族的語言,帶著被聖化過的思想做見證,可以與自己所屬本土文化對話,也將帶著其他穆斯林進入基督的國度中。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在神國裡擁有他們的處所,他們是蒙召的國族、基督肢體的一份子。其中許多人目前正被接枝在葡萄樹上。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討論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得以在基督裡發旺生長的關鍵要素。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