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克雷默:一位偉大的宣教學者

1888年-1965年

巴薩姆•邁克爾•馬達尼(Bassam Michael Madany)

2023年8月10日

第一部分

 

第一屆國際宣教理事會於1910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召開會議。這標誌著基督教普世運動的正式開始。1928年,第二屆國際宣教理事會在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召開會議,討論了從工業化到種族關係等廣泛的議題。

國際宣教理事會邀請亨德里克·克雷默(Hendrik Kraemer)博士為1938年在印度馬德拉斯附近的坦巴拉姆(Tambaram)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宣教理事會會議(IMC)準備一份學習指南。

「當時亨德里克·克雷默是荷蘭萊頓大學宗教史教授。克雷默出生於1888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歸正教會孤兒院長大。他開始了一段屬靈之旅,最後成為印尼的宣教士,(他所作的事工)包括翻譯聖經和鼓勵印尼的教會。回到家鄉後,他在二戰期間從納粹集中營倖存下來,並成為國際公認的基督徒領袖。他於1965年去世。」

亨德里克·克雷默(Kraemer, Hendrik)(888—1965) | 《宣教學歷史》(History of Missiology)(bu.edu)(https://www.bu.edu/missiology/missionary-biography/i-k/kraemer-hendrik-1888-1965/

 

克雷默博士撰寫的宣教指南

在這篇文章中,我引用了這本書中的一些段落,來展示克雷默工作的重要意義,因為自從這本書出版80年以來,已經發生了嚴重背離歷史基督教傳教的情況。

「相對主義幾乎完全取代了一切絕對,這是西方危機的特徵。然而,沒有理想,人們就會飢餓,會墮落。因此,這個世界『充滿了理想主義,高尚且荒謬,純潔且邪惡的』—崇拜偶像的偽絕對主義(種族、民族、無階級社會、『神聖』或『永恆』的國家;表明人們不能只靠相對主義生活。但當一切都是相對的時候,『沒有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因為它在永恆中沒有根基可言。』」

克雷默這樣描述教會的危機:

「教會的本質屬性與其經驗條件之間的矛盾意味著教會始終處於危機之中。」作為一個經驗性人類制度的化身,它同時對一個邪惡統治的世界見證,同時也見證了它是神的創造和救贖的對象。「教會經歷著世界與神聖秩序之間的危機,但其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除非它認識到其本質和使命,否則它的行為就好像它只是一個宗教和道德機構。」

「教會在目前的危機中必須面對兩個主要事實:

 

1.世俗化愈加嚴重。中世紀歐洲的『基督聖體(Corpus Christianum)』即『教會、社區和國家作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已經被破碎,教會似乎與大多數人無關。

2.教會有必要從根本上重新定位於世界。教會必須『徹底批判並且反對世界的邪惡』,並且『徹底認同世界的苦難和需要』。

 

教會需要有比現代人的憤世嫉俗和悲觀的現實主義更深刻的福音現實主義,從根本上嚴肅地對待人和神。過去,教會中的少數人承擔了宣教任務的責任。為了使教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身體,大多數人必須抓住這一異象,例如,不是大量的個人奉獻,而是全體成員的財政貢獻。

克雷默認為,聖經是我們了解基督教信仰真正實質的唯一的、合法的來源。他發現聖經既有激進的宗教性,又有強烈的倫理性。然而,倫理型卻從屬於宗教性,因為聖經根本上是以神為中心的。總是鮮活的、永遠的活躍的神,不容置疑的實在,一切都是源於祂,透過祂,歸於祂。」

克雷默指的是基督教與世界其他宗教之間的對比。

「一切哲學、一切唯心主義宗教、一切一貫的神秘主義宗教、一切道德主義都是人類自我救贖的各種嘗試,本能地拒絕了神並且只有神才能進行救贖的真理。」

所以我們既面對神在基督裡的啟示,也面對人的啟示。這就是說,人想要成為神,當人在自己身上找神或永恆的靈時,這一點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十字架既是神的恩典,也是神的審判,因為它不僅啟示了神的愛,也揭示了人對神的啟示的視而不見,以及拒絕「承認在基督裡顯現的神的恩典,意味著神對人的審判」(哥林多前書2:8)。

 

基督教是道成肉身的宗教

「這強調了啟示的行為使基督教信仰可能;所揭示的內容仍然是一個謎。而道成肉身的真正神奇之處在於,這種肯定造物主神和祂受造物之間存在著不可磨滅區別的宗教-而所有假設神和人的本質上認同的宗教都憤慨地拒絕這種區別-恰恰宣告了神道成肉身的這一教義。」

 

基督教意味著因信稱義

「羅馬書1-8章的前提是,神道德的完美要求人道德的完美。因此,基督是所有宗教和哲學的危機,因為它們都是或拙劣或華麗地對有罪的人不可能與完美的神相對應這個事實晦而不談。只有神能在耶穌基督裡使不可能成為可能。此外,只有在這樣激進的質疑和這樣激進的回答之後,才能獲得得救的確據。」(羅馬書8:38,39)

 

基督教是(神與人)和好與贖罪的宗教

「人想要『像神一樣』,因此他與神—他的主和創造者—的自然關係被破壞了。通過所言和好和贖罪,強調的是基於神需要主動恢復原始關係,以及對寬恕的不可或缺的需要。」

 

神的國

「在這個破碎無序的世界中,生活各個領域的所有問題都反映了所有罪惡的底層根源,就是對神旨意的否認,對神聖統治的拒絕。人無法創造神的國,也不能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只有神才能創造新的秩序,因此,祂必須採取祂在基督裡、通過祂救贖的意志所做的主動行動。」

 

基督教信仰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

「這種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質強調了神作為創造者和更新者站在基督教信仰的起點。因為這是與神建立一種新的、真實的關係,而不是道德主義或理智主義,這是事實。

普通人的思維傾向於接受伏爾泰(Voltaire)對神的褻瀆:『寬恕是他的職責。』但神的愛是徹底的:『祂對罪和罪人的神聖譴責是祂愛的標誌,因為無視罪這一事實將會是放縱,而不是愛。只有當一個人認真對待聖潔,一個人才能認真對待罪,並明白罪的本質是不可挽回的。』」

 

基督教倫理

「談到基督教信仰,基督教倫理也是一樣,『都是植根於具體的宗教現實主義的同一領域,並且在遵行神的意志的過程中是徹底的宗教性和神性中心主義。』因此,基督教倫理被奧古斯丁總結為:『愛神,做你喜歡做的事!』

在福音書和使徒的著作中,宗教和倫理都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腓立比書2:12-13)。基督教倫理的支柱是神所做的事(指示性)和人必須做的事(命令性)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對非基督教宗教的態度

「基督宗教圍繞著兩個極點—對神的認識和對人的認識。非基督教的宗教不僅僅是一套套關於人類永恆命運的思辨思想。基督教是建立在對神聖秩序的預言和使徒見證之上,這種神聖秩序超越並審判了歷世歷代每個人時期人類生活的整個範圍。由此可見,基督教與世界的關係是辯證的,將激烈的『是』和『不是』結合起來,反映了神審判世界的『是』和『不是』,但同時又以祂的愛宣告於全世界。」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會深深意識到,洋洋自得地談論基督教的優越性是令人反感的。雖然就基督教的歷史表現而言,可以指出表明基督教優於其他宗教的某些特徵,但也可以為非基督教宗教提出同樣的其他特徵。基督教在宗教中的獨特之處在於,激進的自我批評是其主要特徵之一,因為即使是基督教也必須服從神至高無上的主權意志。」

「人的狀態是辯證的,具有神聖的起源,但為罪所敗壞,違背神的意志,正如帕斯卡爾(Pascal)極具說服力的辯論:『人是多麼的虛幻!多麼新奇,多麼奇怪,多麼混亂,多麼矛盾,多麼令人驚奇!萬物的審判者,一條愚蠢的蚯蚓,一個真理的寶庫,一堆不確定性和錯誤,宇宙的榮耀和拒絕。』」

「宣教士和基督徒都認真對待非基督教宗教的辯證條件的雙方,因為聖經的現實主義也這樣做。受這種聖經現實主義的啟發,人們對非基督教宗教的態度結合了徹頭徹尾的無畏和激進的謙卑:人們經常會遇到非基督教宗教的代表,他們理所當然地讓人充滿深深的敬意,因為他們在他們的一生中表現出對屬靈和永恆世界現實的非凡奉獻。然而,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令人不安的是,這些高深的屬靈人士往往對基督最偉大的恩賜—赦罪—沒有表現出最起碼的理解。」

 

連接點

「一個好的宣教士應該熱切地尋找連接點。出於多種考慮,這是一個合理且必要的探索:

「合乎聖經的現實主義將神描述為『對人類和世界深切而強烈的關注』,這反映在其充滿激情的擬人化和道成肉身中,表明『神想要,甚至是充滿激情地想要與人連接,因此通過祂的啟示行為表明祂相信連接的可能性。』如果駁回這個關於人裡面接觸點存在的最有力的論據,福音就會變得無效和毫無意義。」

「我們共同的人性,一種共同的心理結構,其特徵是『我們對宗教和道德經驗、努力、成就和失敗有共同的承載,我們共同的願望、需要和恐懼』,這也表明了連接點的真實性。」

「人們總是對連接點方面的問題感到困惑:巴爾提亞(Barthian)式的『雷擊』加劇了這一點:『不存在有連接點。』」

「這種巴爾提亞式立場的效果使得講道、宗教教育和指導、宣教、神學討論和教導,一切看起來都顯得相當荒謬。雖然更確切地掌握連接點確實有助於更有效地執行任務,但它與所有人類工具一樣,有誘使我們對這些連接點產生錯覺的傾向。對基督真正信心的唯一行為主體是聖靈。」

「基督的啟示之光暴露了所有的宗教生活—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墮落的—在神聖的審判之下一樣,它被誤導了,因此把所有的『相似之處』(連接點)變成了不同之處。」在基督裡的啟示對每一個接觸點說『不』,否認它的發展將會有助於理解在基督裡的啟示。但它也辯證地說『是』,在宗教生活的錯誤表達中揭示了人類對『神子女的榮耀』的探索和持久的渴望和需要。」

「只有通過對立才能找到連接點。辯證地說,我們必須發現『在基督的啟示之光中發現主導所有宗教生活的根本性誤導,同時在這種誤導中悸動地進行對神的探索,並在基督中找到一種不受懷疑的神聖解決方案。』」

「只有一個連接點會導致許多連接點,那就是宣教士的性情和態度。只要一個人覺得他只是因為求知欲的原因或為了皈依的目的而成為別人感興趣的對象,而不是因為他在整個經驗現實中的他自己,那麼就不可能出現人性化的自然連接,而這種連接是人與人之間所有真正的宗教相遇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連接點的問題是宣教士倫理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洞察力和知識的問題。」

 

伊斯蘭

「雖然它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先知體系中的一個分支,但它已經像羅馬天主教一樣,成為一個融合了神權主義和律法主義的伊斯蘭、神秘主義和各種各樣的大眾宗教的融合性宗教,其中閃耀著對存在的原始理解的自然主義脈絡。」

「穆罕默德宣稱預言信息是真主的直接啟示,宣稱它來源於猶太教和基督教,這使伊斯蘭與自然主義宗教區別開來。」

「伊斯蘭是一個簡單的宗教,有一個簡潔的信條: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就其構成要素和理解而言,伊斯蘭是一種膚淺的宗教。根據伊斯蘭作為一種涉及對真主絕對臣服的宗教的本質,它『可以被稱為幾乎沒有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宗教。』

伊斯蘭的啟示,嘿哈,被外化並僵化在一套不可改變的神聖話語—古蘭經。然而,在聖經的現實主義中,啟示意味著神『不斷地以神聖的主權自由行事,最終體現在耶穌基督身上』…伊斯蘭的基礎卻不是:道成了肉身。它是,道成為了書。」

「膚淺也表現在伊斯蘭對罪惡和救贖的笨拙、以及外在的概念上。它以一種簡單而難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講述了人類出生時心靈的白板。順服全能的真主是伊斯蘭的核心。但與神聖之愛的神相交的順服是聖經現實主義的核心。在伊斯蘭中,真主與人之間枯燥無味的關係與聖經啟示中神與人經歷豐富的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伊斯蘭的神秘之處在於,盡管它很膚淺,但它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能牢牢抓住信徒。即使是名義上的穆斯林也願意為伊斯蘭而死,或者願意殺死一個被認為是褻瀆伊斯蘭的人。」

「此外,伊斯蘭的神秘之處是,盡管如此膚淺和非原創(考慮到它的起源和資料),它的信徒相信它擁有絕對的宗教優越性。從伊斯蘭這種優越感和狂熱的自我意識中,產生了頑固地拒絕向另一個屬靈世界開放心靈的態度。」

「伊斯蘭這個謎題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呢?參照伊斯蘭的核心(穆罕默德的目標)—伊斯蘭的優勢和弱點:

伊斯蘭是極端的以神為中心的宗教,產生強烈的敬畏,這反映在常見的伊斯蘭聲明真主至大(Allahu Akbar)和他沒有夥伴(不能以物配主,La sharika lahu)中:『真主的獨一和唯一,他的嚴厲主權和至高無上的全能,在伊斯蘭內部在白熱化之中燃燒。』」

穆斯林反對以物配主(shirk),這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即給真主一個夥伴(被視為多神教)。伊斯蘭的宗教觀念有一個過度升溫的過程。安拉是『白熱化的至高無上,白熱化的全能,白熱化的獨一。他的人格在他各方面的灼熱中蒸發並消失。』這些非個性化的方面—盡管有位格的內涵—是宗教熱誠的真正對象。『對真主的臣服是伊斯蘭的基本態度,也具有同樣的絕對且殘酷的品質。理想的信仰者,阿布德(abd 或伊斯蘭所說的僕人)可以說是降服的化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真主的旨意實際上變成了神聖的專橫。『這種誇張的神權中心論…源於即人在真主與人的關係中沒有真正的地位這個事實…人完全沉浸在真主的偉大和威嚴中,然後消失了』。真主太崇高了,以至於不能與人相交,也不能成為他的父親。這種誇張的神權中心破壞了宗教和倫理的內在統一,因此,神正論和呼求公義之真主的問題完全不存在。」

 

注釋說明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打破了過去 1,400 年來圍繞伊斯蘭的圍牆。這使得對伊斯蘭的批判觀點影響到年輕一代,也使得基督教宣教得以在YouTube和衛星電視上傳播福音。克里默的《非基督教世界中的基督教信息》(The Christian Message in a Non-Christian World)一書中包含了豐富的資訊,對於年輕的宣教士來說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預備信息,以相關和及時的方式向穆斯林傳達信息。

 

這篇文章翻譯自Bassam Michael Madany的在線文章「Hendrik Kraemer: A Great Missions Scholar」

https://www.academia.edu/105466023/Hendrik_Kraemer_A_Great_Missions_Scholar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